手工造紙的源流
一般手工紙係指以手工抄製的紙張,廣義的手工紙包含東方的台中日韓的手工紙與埃及莎草紙(Papyrus),西方的墨西哥樹皮紙(Amate Paper),等以天然植物纖維手工製造之紙張。
東方的造紙相傳東漢時代(西元25~220年)的蔡倫以魚網、破布、麻料製紙,為最早的手工紙發明者(蔡倫造紙)。但近來中國在考古發掘中,發現西漢時代(西元前200~西元24年)的紙張遺物,證實中國西漢或更早時期已使用紙張,而蔡倫或許是將造紙技術加以整合改革者。明朝宋應星在《天工開物》一書中,特別以〈殺青〉一卷介紹手工抄紙的材料與生產過程,全文如下。
「凡造竹紙,事出南方,而閩省獨專其盛。當筍生之後,看視山窩深淺,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。節界芒種,則登山砍伐,截斷五、七尺長,就於本山開塘一口,注水其中漂浸。恐塘水有涸時,則用竹梘通引,不斷瀑流注入。浸至百日之外,加功槌洗,洗去粗殼與青皮(是名殺青),其中竹穰形同薴麻樣。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,入楻桶下煮,火以八日八夜為率。
凡煮竹,下鍋用徑四尺者,鍋上泥與石灰捏弦,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,中可裁水十餘石。上蓋楻桶,其圍丈五尺,其徑四尺餘。蓋定受煮,八日已足。歇火一日,揭楻取出竹麻,入清水漂塘之內洗淨。其塘底面、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,以防泥汙(造粗紙者不須為此)。洗淨,用柴灰漿過,再入釜中,其上按平,平鋪稻草灰寸許。桶內水滾沸,即取出別桶之中,仍以灰汁淋下。倘水冷,燒滾再淋。如是十餘日,自然臭爛。取出入臼受舂(山國皆有水碓),舂至形同泥面,傾入槽內。
凡抄紙槽,上合方半,尺寸闊狹,槽視簾,簾視紙。竹麻已成,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,入紙藥水汁於其中(形同桃竹葉,方語無定名),則水幹自成潔白。凡抄紙簾,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。展卷張開時,下有縱橫架匡。兩手持簾入水,蕩起竹麻,入於簾內。厚薄由人手法,輕蕩則薄,重蕩則厚。竹料浮簾之頃,水從四際淋下槽內,然後覆簾,落紙於板上,疊積千萬張。數滿,則上以板壓,俏繩入棍,如榨酒法,使水氣淨盡流幹。然後,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、焙乾。凡焙紙,先以土磚砌成夾巷,下以磚蓋巷地面,數塊以往,即空一磚。火薪從頭穴燒發,火氣從磚隙透巷,外磚盡熱。濕紙逐張貼上焙乾,揭起成帙。
近世闊幅者,名大四連,一時書文貴重。其廢紙,洗去朱墨污穢,浸爛,入槽再造,全省從前煮浸之力,依然成紙,耗亦不多。南方竹賤之國,不以為然。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,隨手拾取再造,名曰還魂紙。竹與皮,精與粗,皆同之也。若火紙、糙紙,斬竹煮麻,灰漿水淋,皆同前法,唯脫簾之後,不用烘焙,壓水去濕,日曬成幹而已。
盛唐時,鬼神事繁,以紙錢代焚帛(北方用切條,名曰板錢),故造此者,名曰火紙。荊楚近俗,有一焚侈至千斤者。此紙十七供冥燒,十三供日用。其最粗而厚者,名曰包裹紙,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。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,則全用細竹料厚質蕩成,以射重價。最上者曰官柬。富貴之家,通刺用之,其紙敦厚而無筋膜;染紅為吉柬,則先以白礬水染過,後上紅花汁雲。」
圖一.斬竹漂塘 圖二.煮楻足火
圖三.蕩料入簾 圖四.覆簾壓紙
圖五.透火焙乾
而台灣手工紙生產流程類似,只是原料因取材來源以及製漿、工具與烘乾過程更加現代化,所以說手工紙之淵源流長。
註:
埃及莎草紙:生產莎草紙的原料是紙莎草的莖。先將莎草莖的硬質綠色外皮削去,把淺色的內莖切成40厘米左右的長條,再一片片切成薄片。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,以除去所含的糖分。之後,將這些長條並 排放成一層,然後在上面覆上另一層,兩層薄片要互相垂直。將這些薄片平攤在兩層亞麻布中間趁濕用木槌捶打,將兩層薄片壓成一片並擠去水分,再用石頭等重物壓(現在一般用機器壓制),乾燥後用浮石磨光就得到莎草紙的成品。由於只使用紙的一面,在書寫的一面要進行施膠處理,使墨水在書寫時不會渾開。
圖六.埃及莎草紙(Papyrus Paper)
墨西哥樹皮紙是指古代馬雅人在公元初發現墨西哥南部亞熱帶林區,生長著一種叫Amate的闊葉樹。這種樹皮中有很長的纖維。於是人們將其剖開曬乾,用石頭反復敲打,使之厚薄均勻,曬乾後即成Amate Paper。
圖七:墨西哥Amate Pap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