埔里紙鄉小記
埔里是個風景秀麗的小鎮,四面青山環繞、氣候溫和,而甘醇清淨的水,更是孕育衍生了許多的産業,例如紹興酒、礦泉水、米粉、造紙等,而其中以造紙最具文化價值。
良好的水質是造紙的重要條件之一,埔里鎮能夠成為台灣的造紙重鎮,清淨的水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。
埔里的造紙,始於1935年的日據時期,當時日本人發現埔里有良好的造紙環境,於是便開始在此設廠生產。剛開始,為了用水方便,曾將廠房搭建在烏牛欄橋(今愛蘭橋)下的河床上,名為「埔里製紙所」,不過尚未動工生產,便遭暴漲的溪水給沖毀,於是後來才在溪流北岸租得田地,重新建廠,並且從鄰近的恆吉城募來人才加以訓練,以備開工;當時直接受傳於日本師傅的有洪益漢和林雙傳等。從民國二十四年到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日人撤走的這段期間,可說是埔里製紙業的草創時期,先後有岩岸、橫溝萬藏、大津山等人前來開拓經營,為埔里的造紙術打下良好的基礎。不過日人在埔里積極設廠生產,其實是有某些歷史因素的,因為當時是物質貧乏的戰爭年代,所以當它在紙張最大產地中國大陸發動戰爭之後,便造成許多與紙相關物品,斷了貨源,於是只好向外尋求產地,因而具備良好水質與條件的埔里,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走入造紙的歷史。
台灣光復初期,由於許多民生相關用紙都以手工紙為主,因此埔里較早成立的這幾家紙廠都生意興隆、經營順利;産品除了供應台灣本身的需求之外,大部分都外銷日本。這段時間可說是埔里造紙的發展期,直到民國60年左右,由於日本經濟復甦,文化活動跟著活耀起來,這時除了民生用紙外,書畫用紙也有大量的需求,因而直接促使埔里的紙廠有如雨後春筍紛紛設立,根據資料顯示,當時在埔里約有50間左右的造紙工廠,在從事各類紙張的生産,而且幾乎是有紙必銷、供不應求;那時候,埔里的造紙可謂達到了巓峰的全盛期。
早期日本人留給埔里的紙張只有雁皮紙(埔銀紙)及楮皮紙(鹿仔樹皮紙)二種,於是當時造紙業者便以這兩種紙張作為基礎,開始研製改造。首先是將篩網的間格由四至五格,改為六至七格,接著在雁皮紙中加入馬尼拉麻,而製造出「宣板」的「仿港宣」,雖然名稱有些牽強,不過材質卻相當獨特,而且還頗受日本人的喜愛,因此有一段時間,埔里成為日本及東南亞手工書畫紙最大的供應地,並且為埔里紙在國際間樹立了相當的地位。
埔里的造紙從1935年開始迄今,已經有七十幾年的歷史了,在這段時間,埔里的造紙曾經風光、也曾經衰退,不過最大的衝擊和考驗,恐怕是近十年左右才開始,由於台灣社會大環境的改變,使得埔里造紙業面臨一些問題,包括勞力不足、工資上揚、環保意識抬頭以及原料取得不易等......,並且都一一地直接造成製造成本的提高使埔里逐漸失去國際競爭力。而保存下來的廠商,除了將手工造紙縮小規模外,並轉型到生產特殊機能紙或觀光工廠,以延續埔里紙鄉的發展。